盡管全國大面積柴油告急的新聞,掛在各大知名網站的頭條,刊登在主流紙質媒體的顯著位置,但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類似的系列報道,早已變得見怪不怪了。因為,近年來,石油企業頻頻上演“油荒”的驚險劇目。
從此次發生超大規模的柴油短缺現象來看,一方面是由于國內煉油企業檢修,以及國際油價高位震蕩,造成地方煉油廠出現減產甚至停產;與此同時,受節能降耗政策的影響,不少省份出現拉閘限電,一些企業紛紛購置柴油來發電,從而導致柴油需求急增。此外,也不排除石油雙雄利用“柴油荒”來逼宮,實現再次漲價的目的。
雖然中國每次“油荒”,過一段時間就會緩解或消失,但給公眾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的日益增長,今后出現“油荒”現象,極有可能更加頻繁,甚至有可能出現長期的“油荒”。鑒于此,我們不妨換個視角和思維,來解決燃“油”之急。
具體點講,國家應從宏觀制度層面,架構石油儲備體系,來應對“油荒”頻繁出現。早在2003年中國就開始籌建石油儲備基地,但七年多過去了,中國的石油儲備,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完善的石油儲備機制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因此,中國抓緊構建完善的石油儲備機制,刻不容緩,這不僅能有效應對“油荒”,也能提高中國能源儲備能力。
從世界發展經驗來看,“藏油于民”已成為石油儲備主要風向標。歐美、日韓等國家,都有商業石油公司、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的份額。據悉,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雖然日本缺石油,產量僅是該國石油需求量的0.2%,但他們實行全民找油,自身的石油儲備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民間儲備為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在美國,除了5大石油公司,還有4000家小公司都參與石油行業中。
從中國民營油企的自身實力來講,也具備了“藏油于民”天然條件。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民營石油企業有8萬余家,擁有100萬員工,近4萬座加油站,3000萬噸倉儲能力,2500萬噸碼頭吞吐量,年銷售石油總量近1億噸,約1萬億資產。更為重要的是,倘若我國的石油儲備過分依仗三大石油公司及國有油企,不僅會加重巨頭們的負擔,國際市場也會對我們的石油儲備“家底”一目了然。
現在問題是,我們必須把“藏油于民”,用法律固化下來。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于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民營企業的儲備目標和規模。我們不妨參照國外的做法,把“民企參與石油儲備”,寫進《國家石油儲備法》中,給民企以合法“名分”。有了合法身份,才能打破現行的石油壟斷體制,實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當然,我們在架構石油儲備體系的同時,更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比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汽車等,從而減輕石油資源的制約與限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