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接近中海油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渤海灣漏油事件沒有在第一時間公布,主要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調查清楚首次發現的滲油是自然滲油還是事故,所以作為上市公司在問題調查清楚前未敢貿然發布公告。目前,只有第二次的滲油可以確認是康菲公司的操作問題。
另外,中國多年來的海洋石油開發生產,主要與擁有技術的外資進行合作,作為對價,外資一般享有近一半權益,這樣便造成石油資源外流,合作開發也就成了中國石油能源開發中的隱痛。
首次漏油原因仍未查清
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已形成劣四類海水面積840平方公里,對海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損害,事故主要責任應由作業者康菲公司承擔。7月6日,作業者康菲石油和油田主要權益者中海油聯合召開發布會,稱根據雙方協議,康菲石油將承擔主要責任,而中海油將分擔責任。
不過據記者從接近中海油的消息人士處了解到,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第一次滲油被發現后,滲油原因至今尚未調查清楚,這使得中海油因不知道是自然滲油還是操作事故,怕影響公司股價而遲遲未敢貿然發布事故公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第二次滲油是由于康菲石油遇到了復雜的地質而出現的操作事故。
康菲中國總裁司徒瑞認為,康菲公司已經采取了積極措施來處理事故。對于事情一個月未公布,他做出的解釋是,因事件發生在中國,康菲公司發現滲油后,就向中國的相關部門包括合作方中海油做了及時匯報。
中海油投資者關系部總經理蔣永智則表示, 這個事故非常少見,從溢油事故發生的6月4日,到認識這個事故有個過程。而按照上市規則相關要求,這個事故沒有達到需要披露信息的要求。中海油執行副總裁陳壁更表示:“中海油自從成立以來,從來沒有瞞報任何重大溢油事件,這是公司起碼的要求。過去、現在、以后都不會有。”
“鑒于深海開采的難度和渤海油田的油質較稠,中海油一般是與外資企業合作開采海洋石油,之前在開采過程中也出現過滲油、漏油,但都是小事故造成的影響不足以對外公布,而且按照中海油和外方的合作協議,一般事故主要責任由外方作業者承擔。”中海油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抱緊四大搖錢樹
而多年來中海油很少承擔開采生產風險的主要原因,是因其油田作業大部分交給了外方。
深入了解一下中海油的油氣資源以及開采狀況就不難發現,因缺油而成為世界原油進口大國的中國,海洋石油儲量驚人并非貧油國,而中海油因為“靠水吃水”,多年來采取犧牲部分石油開采量與外方合作開采的方式,可謂坐享著旗下四大產油地區的油氣資源。
作為中國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中海油主要業務為勘探、開發、生產及銷售石油和天然氣。
目前,中海油在中國海上擁有四個主要產油地區:渤海灣、南海西部、南海東部和東海。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商之一,同時,中海油還在尼日利亞、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擁有上游資產。
不過記者從中海油了解到,中海油多年來的海洋石油開發生產,主要是與外資企業合作,外方均負責作業,中海油則負責其他相關事宜,雙方權益一般為中海油占51%而外方占49%,開采生產出的石油由雙方按照權益來分成。
記者隨后翻看了中海油近年來的公告,發現其每次拿到一批海域開放區塊,就會發布公告尋找外方企業進行合作,從國家獲取免費資源,再交給有技術的外資企業開采生產,毫不費力并且不承擔風險就能分得一半多的石油,中海油可謂坐享其成。
而中海油從國家獲得的海上石油資源,可謂富得流油。
僅看其旗下此次發生滲油的渤海油田,該油田是目前中國海上最大的油田,也是全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基地,總資源量在120億方左右,僅次于大慶油田。
渤海海域面積7.3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勘探礦區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渤海油田累計發現三級石油地質儲量近50億方,發現了蓬萊19-3、綏中36-1、秦皇島32-6、渤中25-1、金縣1-1、錦州25-1/南等數個億噸級大油田,形成四大生產油區和八個生產作業單元,生產油田超過50個,擁有各類采油平臺100余座,至2010年底,渤海油田已經累計向國家貢獻了1.75億方原油。
但渤海海域地質油藏特點是構造破碎、斷裂發育、油藏復雜,儲層以河流相、三角洲、古潛山為主,油質較稠,稠油儲量占65%以上。
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認為,濃度太高的油藏也迫使開采過程中常常不得不增加水壓,從而容易產生漏油事故。
除了渤海,中海油還擁有著油藏更加豐富的南海資源,數據顯示,南海海域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油藏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于全球儲量的12%,約占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個大慶”之美譽。僅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
渤海灣石油遭外企瓜分
中海油面對旗下如此豐富的油藏,難免忙不過來了,加上國內海洋石油開采技術有限,中海油便樂得尋求外方合作,犧牲一定的開采量卻實現了坐享其成。“這種模式現在在國際上也比較流行,主要是深海石油勘探開采技術性很強,中國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完全獨立去完成深海開采生產。”韓曉平說。
但這種合作開發的模式卻成為了中國石油能源的一個隱痛。據記者了解到,因為合作開發,多家外資企業已經獲得了渤海灣區域的石油開采權,其中包括康菲石油、菲利普斯、雪佛龍、科麥奇、德士古、阿帕奇、加拿大王朝能源、EDC等國際能源企業,甚至一些名氣尚小的外資企業。
據記者了解,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外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開發合同(即對于已經勘探出原油儲量的區域進行開發)、提高產收率合同、單井合同(即外方勘探,一旦發現油區就按照合同行使權益),以及原油勘探開發生產一體化合同。
上述合同中,中方一般要求獲得勘探權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進行區域內的勘探。在分成方面,一般中海油獲得51%的權益,而外方獲得49%的收益。
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渤海灣有少數項目,基本也采取這種合作方式,其中中石化一個合作項目其收益甚至低于外方。
雖然目前,外資石油企業已經無法再取得像渤海油田開發早期出售的勘探權,而中海油早已經承擔起了獨立勘探任務,并取得很多成就,但在深海石油開采生產領域,仍然處于國際合作的階段。
這意味著中國渤海灣石油資源的很大部分遭到了國外石油企業的瓜分。
近海資源之爭
作為中國三大石油巨頭之一,國內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中海油多年來憑借政府賦予其的國家資源,連同樣暴利的同行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會艷羨不已。
“這次蓬萊19-3油田泄漏雖然不及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影響惡劣,但對海洋生態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康菲石油作業者雖是事件的直接責任者并負主要責任,作為上市公司和油田權益人,中海油則應承擔監管、監督責任,而且面臨危機公關應該公開透明而不是一味回避。”韓曉平認為。
2010年,跨國石油巨頭BP在墨西哥灣發生嚴重漏油事故,盡管BP不是作業方,也對相關作業公司提出了訴訟賠償,但BP自身承擔了更大的責任,為善后工作和相關賠償付出巨額代價,其中僅為賠償附近民眾就設立了200億美元基金。
韓曉平認為,中國政府對央企過于縱容,此前吉林化工爆炸污染、大連漏油事故等很多重大事故涉及央企最終都是不了了之,政府在賦予央企諸多資源的同時更應該賦予更多的責任,使得央企更主動地去監管安全問題,最大程度地規避事故。
國資委系統一專家則告訴記者,國家近年來已經調整了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政策,并修訂相關法規,允許除中海油以外的其他石油公司進入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近海已經有所作為,不過目前最具有海洋石油勘探開采技術實力和資源的還是中海油,但中海油在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石油企業仍存在差距,希望中海油在繼續與先進外資石油企業合作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技術實力,并基于海洋石油開采的高風險,建立起更加嚴厲的風險和安全監管防范機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