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據媒體報道,由于反壟斷機構的反對,哈里伯頓和貝克休斯宣布放棄高達346億美元的合并交易。歷時18個月,油服業老二與老三發起的大并購曾讓市場為之一振,卻黯然收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本輪油價波動周期與以往不同,低油價下油氣并購交易活動欲振乏力。
不過,目前油價已從今年年初每桶不足30美元回升至近50美元。結合油價觸底反彈的勢頭越明顯、油氣并購交易越活躍的行業規律來看,新一輪油氣并購潮的大幕是否即將開啟呢?
低油價是否一定催生并購潮?
回顧歷史,每一次油價大幅下跌之后往往伴隨著行業重組整合和企業大并購。近30年,石油市場經歷了1986年、1998年、2008年和2014年的四輪油價暴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幾乎都是這期間并購的產物。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石油價格處于疲軟和下降的狀況,油氣交易市場涌現了以北美為中心的并購潮,比如德士古收購格蒂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被雪佛龍兼并。石油公司強強聯合,積極擴張。
1998年,油價跌至每桶10美元。在市場一片哀鳴中,國際大石油公司引領的“重量級”大并購登場,形成了埃克森美孚、殼牌、BP、道達爾、雪佛龍、康菲等石油巨頭,主導著世界油氣工業的格局變遷。
近一輪比較集中的并購活動出現在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至2013年。在油氣交易市場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調整戰略、收縮產業鏈、剝離非核心資產,正處于規模擴張起步階段的國家石油公司則加快海外并購步伐,大量購進海外資產。
由此不難看出,低油價容易促成油氣并購交易。因為,面臨經營困境的石油公司不得不通過出售資產獲得現金流,剝離非核心資產提高投資回報率;而手頭寬裕的企業及金融資本,往往利用低油價契機,以更便宜的價格收購更多的資產,迅速做大規模。
那么,低油價是否一定催生并購潮呢?
其實未必。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低油價并非油氣并購交易的必要因素。上世紀80年代初涌現并購潮,主要是因為資源國的國有化運動使得石油公司失去大量區塊、資源,當時盛行的石油峰值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行業恐慌,石油公司從而期望通過并購獲得資源、占領市場。而90年代末,油價持續低迷讓石油公司經營難以維持,只能“抱團取暖”,實施大規模并購以降低成本、建立優勢。另外,當時油價最低只有每桶10美元,幾乎沒有再下降的空間,石油市場復蘇在望。
本輪低油價下油氣并購活動為何疲軟?
反觀本輪油價波動,自2014年年中油價大幅下跌以來,國際油氣資產交易量大幅降低。特別是2015年,全年只發生交易290筆,達成交易額1820億美元,比上年分別下降39%和27%,創近7年新低。其間,雖然也出現了西班牙雷普索爾收購加拿大塔里斯曼、殼牌收購BG等超大規模的公司并購交易,但離并購潮還相距甚遠。
從市場形勢來看,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分析,并購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環境下買賣雙方對資產價格的分歧大,交易難以成功。買方希望買到廉價資產,但賣方對未來油價上升有信心,不愿低價出售,難以達成一致。此外,在收購方式上,由于資金缺乏,有些公司提出的換股收購方式不被賣方接受,也導致了交易失敗。
行業經驗表明,低油價下買來的油氣資產并非穩賺不賠,也不是所有投資者都選擇趁價格低點抄底。“買漲不買跌”,之前跌跌不休的油價連連擊破人們心理底線,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盡管當前油價有所反彈,但市場前景不明朗、現金流吃緊,石油公司投資決策自然更加謹慎。
交易意愿也不能忽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歷史上油氣大規模并購主要由跨國石油公司巨頭引領。目前,這些巨頭們體量已經很大了,規模邊際效應不大,如果貿然發起大規模并購,反而會大幅提升成本。而亞洲國家石油公司當前更多在考慮如何消化高油價時期買進的資產,再加上石油市場供過于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壓力,所以也相對缺乏發起大規模并購的動力。
相反,北美是油氣并購交易中的亮點。據統計,2015年北美油氣并購交易數量198筆,占全球總交易數量的69%;交易金額超過622億美元,占全球總交易額的34%。由于對資源、規模的渴望,且依托于北美交易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便利,北美大中型獨立公司表現活躍。不過,限于規模、資金、實力等因素,他們也難以產生大體量的并購。
低油價下如何理性看待企業并購?
一般而言,買賣能否達成,除了要看價格是否合適,更要考慮雙方的需求。同樣,石油公司在低油價下開展并購交易,除了看成本,更要考慮能否通過并購建立良好的資產組合,產生“1+1>2”的協同效應。換句話說,油氣并購交易,與油價漲跌不無關系,但更多地與企業對未來市場走勢和行業格局的判斷有關。
以殼牌成功并購BG為例。此前,對于這樁“超級并購”,業內普遍認為,如果油價持續低迷,BG或將成為殼牌的“燙手山芋”,但從長遠來看,積極影響不少:通過收購,殼牌的油氣資產規模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彌補低油價時期因為勘探投資下降造成的上游資源接替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殼牌看中BG,除了深海油氣業務和LNG業務的發展需要之外,或許還有保持北美頁巖氣業務份額的考慮。而深水、液化天然氣、非常規正是化石能源重要的發展方向。
當前,油價波動反映了市場資源重組和利益博弈,帶動國際石油公司發展戰略從注重規模擴張轉為注重價值增長,經營策略從“規模優先”轉向“成本優先”。作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后來者,中國石油公司同樣面對成本上升的壓力和油價低迷的挑戰,更應該胸懷全球,目光長遠,關注石油行業的變化趨勢,借鑒國際先進同行的應對策略,在發展中把握好規模、產量與效益的關系,尋求短期效益和長遠發展的平衡。
有研究表明,未來幾十年化石能源仍將是世界主導能源的格局不會變,世界能源從高碳向低碳、從常規向非常規發展的長期趨勢不會變,全球油氣供應端中長期偏緊的態勢不會變。這都決定了未來油價終將回歸合理區間,石油行業前景依然光明。而立足當前,中國石油公司應該積極抓住本輪低油價下石油市場“淘金”的機會,有買有賣、有進有退地優化資產結構,構建高質量資產組合,為未來謀篇布局。
究其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石油公司生產經營必須重視油價,不能迷信油價;投資決策必須研究市場,不能盲從市場。在預測油價是否觸底反彈、并購窗口期何時開啟時,探討如何在市場大變革、大調整中把握行業規律,保持戰略定力,以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或許是更重要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