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突發火災,濃煙滾滾。 (蔡擁軍 攝)
年終歲尾,各行各業都在進行盤點。盤點收獲,盤點損失;盤點經驗,盤點教訓。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石油化工行業,在即將過去的2011年,不得不盤點的恐怕要數這一年里發生的安全事故了。
1月26日,湖北十堰一油漆廠倉庫發生火災。
2月23日,江蘇無錫全力化工發生起火爆炸事故。
3月13日,河北威遠生物化工爆炸。
4月26日,貴州西南鈦業發生四氯化鈦泄漏事故。
5月2日,浙江巨化集團錦綸廠環己酮裝置起火。
6月18日,江蘇維凱科技烘箱爆炸,造成5死13傷;
7月11日,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突發大火。
8月29日,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突發火災。
9月27日,上海巴斯夫硝酸裝置發生泄漏。
10月9日,大慶油田公司辦公樓突發大火。
11月19日,山東新泰聯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生爆燃事故,造成15人死亡、4人受傷。
12月6日,山東檸檬化工廠大樓突起火災。
……
每月都有。
爆炸、大火、傷亡、泄漏成為今年石油化工行業不光彩的關鍵詞。化工行業緣何頻繁發生安全事故?
1年事故數超3年
在經歷了“十一五”跨越式發展后,中國化工行業產值已穩居世界第一。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不是阻礙而是加速了行業的擴張。然而,“十一五”取得輝煌成果的同時,卻也埋下了安全隱患的種子,而且很快在“十二五”的頭一年便結出了惡果。
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12月20日,今年全國石化行業的安全事故,包括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安全事故已經超過了500起,而從2008年到2010年的3年時間內,這一數字約為300起。“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安全事故數量超過“十一五”末3年的總和,安全事故呈現急劇上升的嚴峻局面。
回顧這一年的重大石化安全事故,可以用幾個詞來概括:火災多、傷亡大、污染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國有大型企業事故頻發。
7月11日凌晨4點10分左右,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芳烴聯合裝置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機械密封件泄漏起火。幾分鐘后,濃煙四起,火苗騰空而起100多米高。雖然中海油自己的消防車10多分鐘就趕到現場,但火勢太大壓不住,惠州、深圳、東莞、廣州的消防車陸續馳援,加起來有60余輛。直到當天下午5∶30滅火行動才告結束。
7月16日,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常減壓蒸餾裝置因換熱器泄漏引發火災。大火燃燒了近6個小時,火災導致約15米高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大部分報廢。參與調查的人士表示,引發火災的是其三層的換熱器,換熱器的法蘭可能漏油了,在兩次不大的閃爆后就著了。而僅僅1個多月后,還是這家公司,8月29日上午10點左右,油品罐區1個可存儲數千噸柴油的罐體突然發生火災,現場濃煙滾滾,著火是因為連接2個罐體之間的管線爆裂所致。
到了9月份,就先后有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信宜化工廠、中國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3起火災發生。
2011年人員傷亡最大的石化安全事故,恐怕要數山東聯合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剛剛收購的山東新泰聯合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的爆炸事故。11月19日下午2點左右,該公司三聚氰胺裝置在停產后進行檢修時發生爆燃,發生爆燃的裝置為三聚氰胺裝置的道生液冷凝器。當時公司正在組織人員進行設備檢修,因此設備的突然爆燃導致較大規模人員傷亡。此次事故共造成15人死亡,4人受傷。
“十一五”最后一年,大連石化輸油管爆炸事故致使1500萬噸原油傾入渤海灣,釀成了我國近年來最大的沿海環境災難。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僅僅是開始。在接下來的“十二五”頭一年,同樣的環境災難接踵而至。
2011年6月4日,由康菲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萊19-3油田發生了漏油事故。國家海洋局6月13日監測結果顯示,油膜覆蓋區域已經達到了158平方千米。到7月13日,康菲對外公布的溢油量已經達到1500桶。渤海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及其后續影響雖然還沒有確切定論,但沿海依靠海水養殖為生的百姓生計已經確確實實受到影響。與這起環境災難相比,7月12日,位于渤海遼寧灣的中海油綏中36-1油田中心平臺因中控發生故障而發生的原油落海事故似乎不值一提了。
化工安全生產重在細節管理。圖為魯西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廠區內隨處可見的安全警示鏡。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一味擴張埋下隱患
超速翻車的事故在高速公路上屢見不鮮,而超速發展也成為今年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的主要根源之一。新泰聯合化工“11·19”事故便是一起典型的一味趕工期、超速釀成的慘劇。
2010年2月2日,聯合化工收購泰安市樓德化肥廠、泰安雙豐化肥有限公司,成立了新泰聯合化工有限公司。新泰聯合化工于2010年4月起對原生產裝置進行檢修和技改。年產7萬噸合成氨裝置和年產10萬噸尿素裝置經過檢修和技改,于2010年7月先后進入試生產狀態。
在對原工廠接收不到1年,聯合化工隨即于2010年11月5日發布公告,稱新泰聯合化工為了拉長其產品鏈條,擬投資建設3萬噸/年三聚氰胺項目。這一項目建成并具備試車條件的時間計劃為2011年第三季度。然而,短短不到半年時間,聯合化工又于今年5月就發布公告宣稱,“項目建設期間新泰聯合化工合理調配建設進度,于2011年5月27日投料試生產并產出首批合格三聚氰胺產品”。這也就意味著,原本計劃第三季度投產的生產線被提前了幾個月,工期縮短了近一半。
工期被提前了,但是相應的設備卻并未完全跟上。據該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在新泰市購買的設備在打壓測試時就不合格,公司采購部門對此卻熟視無睹,只想盡快把設備搬到公司,盡快裝備完畢開始生產,以至于該設備從裝備完畢起就不斷出現故障,直至釀成大禍。此外,聯合化工總部對公司保全部門的維修期限也是一再壓縮。聯合化工近幾年的經營情況并不理想。作為傳統化工企業,聯合化工盈利能力近幾年一直處于滑落的狀態,2008年凈利潤為1.47億元,2009年下降為6484.62萬元,下降幅度達127.19%。在收購了樓德化肥廠、泰安雙豐化肥后,2010年凈利潤略有上升。聯合化工之所以讓該項目火急火燎地開車,正是對這個項目寄予很大的期望值。在聯合化工今年的三季報中,有券商曾預測過該公司今年全年的凈利潤將會同比增長50%~80%,特別提出全資子公司新泰聯合化工3萬噸三聚氰胺工程竣工投產將會增加公司利潤。
但結果卻是欲速則不達。
同樣,一直致力于海上石油開發的中海油在“十一五”實現了登陸的夢想,在廣東惠州建成了其第一個大型煉化項目,年煉油能力為1200萬噸,是目前國內單系列最大的煉油廠。而且惠州煉油廠的二期、三期擴產計劃也已經制定,到2015年煉油能力將達到2200萬噸,202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4000萬噸規模。從建設工藝和生產技術看,惠煉各項指標均居于行業前列。該煉廠有8套裝置達到世界級規模,11套裝置采用了國內外先進的專利技術。2010年11月,惠煉還一舉奪得了第24屆IPMA國際項目管理大會頒布的國際卓越項目管理最高獎——特大型項目類金獎。這個獎被稱作國際項目管理的“奧斯卡獎”,惠煉項目是全世界首個得獎的煉油項目。而隨著去年7月24日和今年7月11日2把火的騰起,中海油駕馭大型煉化裝置的能力受到質疑。惠煉高層在事故發生后也不得不承認:“煉油是中海油進入的新領域、新行業,駕馭能力確實有些跟不上,很多東西都需要摸索。事故發生后,我們在認真查找原因,是設計不科學,建設質量不行,還是管理中有缺陷?事故教訓我們,我們必須學得更聰明一些。”
比超速更危險的,是石化企業最依賴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安全管理如果出現了問題,資格再老的企業,發生安全事故也是必然。
11月24日,國務院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自2010年“7·16”以來的4起事故調查處理結果作出批復,對包括中石油董事長、黨組書記蔣潔敏在內的64名責任人分別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4名涉嫌犯罪的責任人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大連石化公司總經理蔣凡也成為自2005年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原總經理于力之后又一名因為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被免去的中石油系統地方高管。與其說這是一次順理成章的處罰,不如說是一次“不得不”、“不處罰無以謝天下”的處罰。該公司短時間內4起安全事故接連發生,把油企老大的安全管理網擊成了篩子。
更發人深省的是,2011年大連石化“7·16”火災恰恰發生在整個生產新區全面停工檢修重新開工后的10天時間內。業內人士表示,在全面檢修之后發生這樣的安全事故,要么是檢修馬虎了事,沒有能夠排除生產隱患,要么是生產違規操作。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說明企業的管理出現很大問題。大連石化公司內部一名技術人員說:“性質差不多的事故,怎會如此密集發生?我們都不是很理解,就更難怪公眾感到震驚了!”
除了企業管理有問題,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也有責任。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防波提被沖垮后引起的風波就牽扯出相關地方政府部門管理失職的問題。公開資料顯示,福佳大化PX項目2005年12月得到國家發改委核準,2007年10月項目開始土建施工,2008年11月完成裝置建設,2009年5月進入試生產。2009年6月,該項目正式投產。但其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福佳大化PX項目曾擴大生產規模。該項目的環評報告顯示,項目最初報批的是45萬噸/年芳烴工程,而不是該企業對外宣傳的芳烴項目每年可生產70萬噸PX。由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和原國家環保總局2005年對福佳大化PX項目的審核意見也印證了這一點。2009年9月,發改委核準“項目建設規模調整為70萬噸/年”,但在此之前,項目已經投產。而且,直到2011年1月7日,也就是福佳大化PX項目投產1年多后,遼寧省安監局才對項目進行竣工驗收,并同意70萬噸/年芳烴聯合工程投入生產。由此可見,邊建邊審甚至先建后審的管理漏洞仍然存在。
業內專家表示,多次安全事故已經表明我國石化行業上下游產業發展尚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中國石化聯合會安全生產辦公室主任王如君認為,在近年石化行業發生的所有安全事故中,雖然因設備設施、技術設計和安全設施缺陷所導致的事故也占到相當比例,但因執行制度不嚴而導致的各類“三違”(違章、違紀、違規)事故死亡人數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化工企業內部特種作業事故大多是因為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深刻反思缺在管理
石化行業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引起了各方的反思。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李正先表示,在企業中只聽說過環評不好通過,很少聽說安全審查沒通過的。因此,在準入條件中增加安全資格審查的比重亟須重視。同時完善行業內企業退出機制也是為行業安全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舉措。如何讓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退出這個行業需要認真研究,讓一些實在不能安全達標的企業退出、轉型。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劉東升對氯堿行業的安全生產提出兩點意見,一是由于行業擴張過快但安全管理跟不上,企業的安全隱患正在增多。有的新建企業從一些老企業中挖幾個管理者過去就干起來了。結果是老企業安全管理滑坡,新企業安全管理跟不上。二是氯堿行業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安全事故信息統計和溝通平臺,事故信息難以獲取。目前已經建立的安全專業委員會,在很多企業都設了聯絡員,就是想把事故信息統計起來。但是困難還很大,有些企業不是很配合,希望能得到國家安監總局的支持。
中國化學試劑工業協會秘書長任富聰表示,化學試劑行業大事故不多,但小事故不少。從軟件來看,從業人員和管理者的安全管理知識薄弱、安全規章制度不健全、安全防范處理預案不明確、操作人員培訓機會比較少等現象比較普遍;從硬件來看,生產設備簡陋、廢舊設備較多,因陋就簡的情況突出,廠區和庫房原材料產品混放的現象也比較嚴重。這都是造成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任富聰建議,過去企業出事后往往罰點兒錢就完事了,今后應該加強事故責任的處罰力度。罰個底兒掉,殺一儆百。同時,業內無證生產的企業比較多,所以應該經常開展部門聯合檢查,堅決取締無證生產和操作的企業。
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秘書長陳明海表示,很多企業的自動化設備亟須重新審查其安全性。化工企業的關鍵工藝上都裝有連鎖,遇到不明或突發情況可以自動全線停車。但據了解,由于連鎖出現了誤報、誤跳等問題,90%以上的企業存在拆除連鎖的現象。為什么誤報呢?要么是測量儀表質量不可靠,要么是儀表不適合在這個工藝系統中用。大多數安全事故,都與監控條件、監控手段不完善有關系。所以現用儀表等自動化設備的功能安全問題亟待進行細致調研。比如供電系統中哪個儀表應該換,用多久該換,這一問題需要通過大范圍調研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日前發出呼吁,石化安全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全行業應組織安全生產專題研究,督促有關石化企業切實履行職責,樹立安全生產意識,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技術。
11月12日,溫州一家化工廠發生安全事故,造成1名工人死亡。圖為事故現場。(何卓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