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不斷的歐債危機,動蕩不安的中東、北非等資源富集地區的政治局勢,正鉗制著中國石油化工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已經走出去的企業,為了安全起見,有的撤回了海外的工作人員,有的暫停了項目的運行;有意向但還未走出去的企業,有的則開始等待觀望。就在一些人認為海外投資風險正在加大的時候,記者在近期的采訪中卻聽到了另一種令人鼓舞的聲音:在多個行業中,我國化工企業應適時地做好開拓海外市場的準備,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化工企業正在迎來海外戰略的新機遇。
搭車歐美產業新政
從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到現在,全球經濟復蘇之路坎坷,跨國直接投資大幅萎縮。為了擺脫經濟衰退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少發達國家提出了“產業回歸”新政,旨在吸引本國企業海外資金回流。業內人士認為,制造業的回歸已經成為深陷危機困境中的歐美等發達國家自我救贖的一根稻草,就此引發的世界制造業格局的變化也將隨之而來。
作為“產業回歸”最積極的倡導者——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多個場合傳遞同一個信息:要讓制造業成為美國經濟持久發展的重要支點。2012年1月24日,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提出希望美國企業扭轉就業崗位“外包”的趨勢,將更多的就業崗位留在美國國內。為了使美國制造業成為其經濟復蘇的一個亮點,奧巴馬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制造業企業稅收、鼓勵出口、增加投入等多項舉措。
記者了解到,去年年底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錢耀恩常務副會長與美國塑料工業協會(SPI)主席William Carteaux(威廉·卡爾托) 在上海進行了一次會晤。交流中威廉·卡爾托透露,在他來中國之前,奧巴馬和他有過一次談話,希望大力發展美國的塑料加工產業,并表達了要加強與中國塑料機械行業合作的愿望。
有資料顯示,塑料工業是美國第二大制造業,貿易額呈逐年增長態勢,2011年前三季度,美國塑料制品出口額達450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在美國政府大力支持下,塑料制品出口平加,塑料制造業回流明顯,目前已有1000億美元的制造業回歸。
美國如此重視制造業回歸,歐盟同樣也不例外。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歐盟要走出歐債危機的困境,除了金融救助、財稅改革外,調整產業結構也是必不可少的,歐洲國家需要產業和技術上相互配合,同時應更多地開放市場準入,加大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在這樣產業回歸中,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對此,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曹儉分析認為,塑料加工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容納更多人員就業。同時相比于其他的化工行業,塑料加工業“三廢”排放較少,對環境影響小,對于想要重振制造業的美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對于中國塑料加工企業而言,適時地走出去在美國尋求合作機會的時機也已經成熟。曹儉告訴記者,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塑料機械制造還是塑料加工工藝,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都已經有了大幅提升,有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國內勞動成本和環保成本的提升,也迫使我國企業要在開拓海外市場上有新的作為。
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粟東平則認為,美國發展塑料加工業,將給中國塑料機械生產企業帶來更大的商機。美國本土幾乎沒有塑料主機的生產商,只有300多家輔機的生產企業,塑料加工業所需的絕大部分的塑料機械要從海外進口。而目前的中國的塑料機械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海天集團兩個月的塑料機械產量已經可以抵得上日本全年的產量,同時在大型化、精密化和節能方面的技術也具備了與國際先進制造商同臺競技的能力。
“中國塑機協會目前正在與美國塑料工業協會醞釀加強貿易與技術交流。通過這樣的平臺,我們的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國的市場需求,為中國的塑料機械進入美國市場打下基礎。”粟東平稱。
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到美國去開展業務,早在去年12月,美國塑料工業協會專程在上海舉行了2012NPE說明會,并表示,美國塑料市場正恢復與發展,中美兩國產業界有許多潛在的合作機會。威廉·卡爾托還主動承諾向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美國塑機安全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同時邀請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進行交流,以幫助中國企業更多地了解美國市場的需求。
跟隨新興市場變革
如果說發達國家產業回歸給我國化工相關產業帶來的是機遇,那么新興經濟體國家制造業的興起帶給我們的就是壓力。“我國生產的許多化工產品與新興經濟體國家具有同質化的特征,因此市場競爭也在加劇。”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田利明對這一點體會頗深。
田利明告訴記者,過去的二三十年里,國際染料生產格局因中國企業的崛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染料行業靠著原料豐富、價格低廉、數量龐大、品種多樣等優勢逐步坐上了世界染料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的第一把交椅。歐美等老牌的染料供應商無法抵御中國企業的攻勢,紛紛削弱甚至放棄了染料業務,世界染料生產中心逐漸轉移到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地區。
然而,正是我們用于擊敗歐美老牌勁旅的優勢,目前正在成為亞洲的染料行業的后起之秀向中國企業發起挑戰的一張王牌。
眾所周知,染料是典型的民用產品,但目前發達經濟體國家的債務危機使民眾的消費能力大幅下降,對染料一類的民用產品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的服裝紡織品出口增速回落明顯。同時,“2011年中國染料出口量下降了10%,這樣降幅是不曾有過的。今年這一趨勢還會延續,中國染料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田利明對行業的發展前景表示了擔憂。
在田利明眼里,發達國家市場的走弱僅僅是中國的染料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而更為嚴重的是亞洲地區新興的紡織服裝和染料生產國的崛起,對中國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
據記者了解,中國染料產品的優勢現在遠不如從前,而印度、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家生產的染料優勢正凸顯出來。為了發展本國經濟,這些國家對于染料產業出臺了許多鼓勵政策,優惠程度比20年前的中國還要大,加上勞動力成本、環境治理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其產品的競爭力明顯超過了中國。同時,隨著世界紡織服裝產業生產格局的演變,亞洲地區的孟加拉、巴基斯坦、泰國、越南、朝鮮等國紡織服裝業發展迅速,產業增速達10%以上,正成為新興的染料消費市場,也為上述新興的染料生產國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在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消費者對價格十分敏感,我國企業只有走出去發展,才能消除成本增加和市場份額縮減的不利因素。”田利明表示,“染料產品性質決定了染料是一個全球化銷售的產品,無論是售后服務、產品結構調整,還是及時跟蹤市場變化,都需要染料企業具有全球化的視野。走出本土,到海外發展、實施全球化戰略已成為我國染料行業保持活力的必然選擇。”
而對于地區的選擇,田利明建議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較好的原料供應基礎,二是要貼近消費市場。綜合考察下來,田利明認為,印度是一個首選的國家。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合資工廠并收購國際染料巨頭德司達的成功案例就為中國染料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國內還有五六家企業在積極考察印度市場,探討在印度建廠的可行性。
布局廉價資源產地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對于化工行業來說,這個手中的“糧”指的就是最基礎的化工原料,它不僅包括原油、天然氣和煤炭,同樣還包括磷、鉀、螢石、稀土、硅等各種各樣化工生產所需的礦石資源。過去幾十年里,很多地方存在的濫采亂挖、低價出口已經使我國許多寶貴的礦石資源消失殆盡,化工相關行業所需的礦產資源供應顯得捉襟見肘。
由于我國油氣資源需求量大,我國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展得相對較早,目前我國的海外油氣權益產量已經占到國內總產量的40%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國的能源安全。而對于其他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無機類化學礦的開發,還沒有得到相關企業的重視。
對此,中國石化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呼吁:“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到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合資合作項目。這不僅能緩解我國的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解決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調整及節能減排等突出問題。”
今年1月下旬,龐廣廉曾應OCP集團公司之邀,到摩洛哥考察該國的磷酸鹽產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用了“震撼”一詞來形容摩洛哥的磷礦資源留給他的印象。
龐廣廉告訴記者,摩洛哥的國土面積只有71萬平方公里,還不到中國的1/10,但磷資源儲量比中國還多,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0%,位居世界首位。中國目前全年的磷礦石產量6000多萬噸,而摩洛哥年產量達到2000萬噸的大型磷礦就有4座;中國磷礦資源的平均品位僅為17%(以五氧化二磷計),品位高于30%的富礦資源僅占6.6%,而摩洛哥的磷礦石全部是優質礦,品位基本都在34%以上,并且都是露天開采,成本低廉,優勢十分突出。
龐廣廉分析認為,中國如果能和摩洛哥加強合作,建立起磷酸鹽資源戰略聯盟,對于我國磷化工產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磷肥和磷酸鹽生產和消費國,在生產方面具備較為扎實的技術基礎,一些磷酸鹽的生產技術及磷石膏的綜合利用技術對于摩洛哥的企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龐廣廉還透露,今年的五六月份我國的相關企業將赴摩洛哥具體商討合作事宜。
除了磷酸鹽產品,還有一個適合到國外發展的化工品種就是甲醇。業內人士指出,到海外去發展甲醇工業,最有誘惑力的原因還在于其廉價的天然氣資源。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豐富,價格也只有我國的十幾分之一,如果能在伊朗、印尼等國建廠生產甲醇,將給我國化工原料的穩定供給和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據悉,我國目前在建和擬建的進口甲醇制烯烴項目已經有6~8套,合計產能超過350萬噸/年,這些裝置建成后,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幾百萬噸的甲醇,一旦國際市場發生動蕩,這些裝置將面臨無米之炊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甲醇產業的海外戰略既可以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又能確保甲醇進口渠道的穩定,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