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部門統計,2000年至2002年中歐化工進出口貿易額分別為70.7億美元、69.9億美元和80.4億美元。其中3年間中國向歐盟出口貿易額分別為29.9億美元、30.4億美元和33.8億美元。2006年,中歐化工進出口貿易額達到225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額118億美元;2007年1~11月,中歐化工貿易額達到263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額142億美元,中歐的化工貿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近幾年我國向歐盟地區的出口仍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橡膠制品(包括膠鞋、輪胎等)、無機化工原料、染料、顏料、涂料、有機化工中間體和信息用化學品(磁帶、磁盤等)居出口前列。從歐盟地區進口主要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機械設備等。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荷蘭與我國化工貿易額居前五位。
2007年我國向歐盟出口化學品涉及923個海關稅則號,出口10噸以上的企業12436家,其中出口1000噸以上企業798家,這些企業需要在3年之內完成注冊。出口量超過1000噸的有360多個品種,這些品種也必須在3年內完成注冊。其中出口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宗產品主要有:航空煤油,燃料油,氧化鋅,氧化鋁,鐵、銻的氧化物,螢石,石蠟,硅,黃磷,硫酸鋅,碳酸鋇,鈦白粉,環烷烴,雜環化合物,薄荷醇,芳香酮,葵二酸及其鹽,檸檬酸,氨基酸,糖精,醫藥中間體,農藥,分散、酸性、堿性、還原染料,合成靛藍,顏料,聚酯漆,活性炭,聚乙烯醇,聚酯切片,汽車輪胎,自行車胎,乳膠手套,膠鞋,運動鞋等。出口到歐盟的化工產品品種眾多,且以中小企業為主,涉及面很廣。需要登記注冊的產品,均需提供各種數據資料,接受審批,出口手續繁瑣,使時間延誤和成本增加,對我國企業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將大大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
另外在石油和化工產業鏈中,紡織、輕工、家電、IT等行業,凡使用化學品的產品,出口到歐盟,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這些有出口潛力的下游產業,產生貿易障礙。除對我國化工品貿易產生直接影響外,歐盟新法律的實施,還將普遍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那些原本就成本高、利潤小、對環境有污染、危及人體健康的化工產品,其生產地將會從歐盟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也極有可能轉移到我國生產。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協會專家表示,歐盟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品來源地,特別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REACH法規實施后,歐盟的化工產品生產商必然將高額的注冊、評估費用計入生產和出口成本,從而提高產品出口價格,向中國進口企業轉移成本,將影響我國紡織、醫藥、輕工、電子、汽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歐盟REACH法規出臺,美國和日本也相繼修改了本國的化學品管理辦法,導致多米諾效應的出現,使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現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游戲規則。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立法體系方面還很不完善,在國際立法方面又缺少話語權。從而在國際貿易中,使我國處于不公、不利的地位。2003年歐盟公布了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咨詢文件(REACH法規),該法規將替代當前歐盟各國40余部有關化學品管理的法規,成為歐盟一部統一、高效的法規。鑒于REACH法規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巨大影響,近年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對REACH法規的生效與實施動向進行了密切跟蹤,向歐盟有關方面提出修改意見,同時加強對企業宣傳、動員、培訓,做好積極應對準備。去年6月份REACH法規正式生效后,石化協會又把應對工作重點轉到為企業向歐盟化學品管理局進行登記的組織服務工作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