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企業規模較小
氧化鐵是無機彩色顏料中產量和需求量最大的一類產品,雖然行業較小,但在國民經濟中是不可缺少的。同時,氧化鐵行業是一個綜合利用行業,以金屬廢邊料,鈦白粉副產品硫酸亞鐵,電鍍、紡織、鋼管等行業的廢酸、廢堿為原料,每年廢副資源綜合利用價值達18億元以上。
近年來,我國氧化鐵行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據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氧化鐵系分會統計,2006年,我國氧化鐵產能達75萬噸,總產量達68.5萬噸,出口量達35.5萬噸,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在現有的140多家企業中,年產能超過萬噸的只有12家,其產量占總產量的58.8%,另外120多家企業的產量總計不足30萬噸。氧化鐵行業規模較小的企業占了大多數。
環保壓力越來越大
太湖暴發大面積藍藻。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說,這些年太湖的治理使太湖水質局部有所改善,但改善的指標主要是COD,氮磷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這位負責人表示,將全面排查太湖流域涉及排放氮磷的企業,超標排放企業要一律停下來,達標排放的也要根據太湖湖體中氮磷的承受能力實行限產限排。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了強制性標準《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將于2008年1月1日實施。新標準適用范圍確定為城鎮污水處理廠以及紡織染整、化工、造紙、鋼鐵、電鍍和食品制造六大行業,主要設置了COD、氨氮、總氮、總磷4項指標,排放限值分別為80毫克/升、5毫克/升、15毫克/升、0.5毫克/升,其中氨氮排放限值比現行標準提高了66%。同時,對企業排水量也作了嚴格限制,原因為即使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非常低,但如果水量很大,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將較大。這一全國最嚴的排污標準實施后,江蘇太湖地區1/3的現存企業不得不面臨關、停、并、轉。
據了解,我國氧化鐵75%-80%的產能在上海、浙江、江蘇地區,而約有40%的企業位于太湖流域。毫無疑問,如果達不到新標準中氨氦的排放限值,將面臨著限產、停產。對于氧化鐵企業來說,能否解決氨氮問題不僅關系到企業是否承擔了社會責任,而且關系到自身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行業需要重新洗牌
面對如此嚴峻的環保形勢,一些骨干企業先后投資建設了氨氮處理裝置。江蘇宜興市宇星顏料廠投資800萬元建設了氨氮處理裝置,目前已成功投入運行,成為行業內首家氨氮處理裝置成功投運的企業。浙江華源顏料有限公司投資約2000萬元建設的氨氮處理裝置已于今年9月29日開工,預計明年春節后投入試運行。河南新鄉三星染化有限公司投資500萬-600萬元,正在建設氨氮處理裝置,預計明年一季度投入運行。
治理氨氮的環保裝置投資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還有維持裝置正常運行的費用,對于微利的氧化鐵行業來說,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此外,從今年7月1日開始,氧化鐵行業的出口退稅全部由13%降至零,加之人民幣的升值、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目前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我國氧化鐵企業最大的年產能雖已達到11.8萬噸,但整個行業企業平均年產能只有5300多噸。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企業因為規模太小而沒有能力進行環保設施的投入,將退出這個行業。
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將5000噸/年及以下氧化鐵紅顏料裝置列入限制類。據了解,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正在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對無機顏料工業污染源的產排污系數進行核算,之后國家將出臺、實施強制性的排污標準。到那時,也會有相當一部分氧化鐵企業因不能達標排放而被淘汰。
業內專家呼吁,要從根本上改變氧化鐵污染嚴重的狀況,需要改變生產工藝,將硝酸-硫酸鹽濕法鐵紅工藝改為硫酸鹽濕法工藝,變后端治理為源頭治理。如此,氧化鐵行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