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目前,在我國油田生產開發過程中,一些制約油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難題日益突出,如儲采不平衡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剩余油分布日趨零散、水驅產量遞減加快、地面系統負荷不匹配等,已有的開發技術難以適應油田生產形勢的新需要。
大慶喇薩杏油田經過40多年的開發,目前已進入特高含水開發階段。幾年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慶喇薩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驅優化調整技術研究”項目緊密圍繞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監測與預測和剩余油精細挖潛這兩大主題,開展了多學科聯合科研攻關。在儲層描述、剩余油描述及監測、挖潛措施優化及地面工程優化設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了河道砂體內部建筑結構的描述方法;發展了以地質、測井、測試為主要手段的綜合定量解釋大孔道的技術方法;獨創了以沉積微相為約束條件的三維精細地質建模技術。構筑了多學科一體化油藏研究工作平臺;形成剩余油監測系統優化技術;建立了喇薩杏油田區塊整體評價及油井單層措施優選方法;形成了水平井區塊、層位、軌跡、射孔完井的優化設計方法;確定了調剖劑評價方法和指標及方案的優化設計方法;提出一套適宜特高含水期節能高效的地面工藝技術參數和技術界限。2007年該技術由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石成方、王渝明、趙國忠等人完成,并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二等獎。
大慶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驅優化調整技術取得的跨越發展,是在科研與生產的密切結合過程中取得的,這些創新成果都來自于原油生產的技術需求并及時應用到生產實踐中轉化成生產力。“十五”期間,喇薩杏油田通過上述技術的應用,完成喇薩杏油田25個區塊、16000口井的厚油層單一河道識別和單一河道砂體內部建筑結構解剖;完成喇薩杏油田50%以上區塊不同類型油層及不同井網的單砂體注采狀況及潛力評價;在喇薩杏油田28個開發區塊實施了精細調整技術,涉及面積382km2、井數9934口、地質儲量13.5×108t。“十五”后3年有效地控制了含水上升和產量遞減,控制無效產液量5249.1×104m3;多產油143.3×104t,減緩自然遞減2.48個百分點。地面工程不加熱集輸技術已在全油田5600多口得到推廣應用;同時通過地面工程優化設計,全油田共核減各種站所100余座。這些應用成果標志著大慶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驅優化調整工作進入了新的模式,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上述技術應用,取得控水挖潛效果是十分顯著的,獲得直接經濟效益8.2億元,為喇薩杏油田全面完成“十五”原油生產任務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國陸相砂巖油田大都即將進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開發階段。該成果對改善我國同類陸相砂巖油田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開發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因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