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作為中國的能源大省,陜西省蘊含著豐富的煤、油、氣等資源。本月在西安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陜西能源開發問題再次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些專家和學者認為,在目前世界能源緊缺的形勢下,克服陜西能源開發中面臨的重重矛盾,利用陜西特別是陜北豐富的能源,把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真正建成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能源化工基地,需要統籌協調實施能源開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
——陜西能源開發前景廣闊
西洽會上,陜西省榆林市與山東兗礦集團簽訂合約,兗礦集團將投資104.96億元建設榆林100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項目建設規劃年產1000萬噸油品,起步建設年產油品100萬噸。在本次洽談會上,眾多海內外客商對陜西豐富的能源資源表示了青睞,紛紛表示要到陜西考察相關能源開發項目。
陜西屬國家重要的能源接續地。能源資源儲量大、品種全、組合好、分布廣。原煤探明地質儲量1674億噸,居全國第三位;石油探明地質儲量15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1萬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位;水力資源可開發量666萬千瓦。從區域上來講,陜北煤、油、氣、鹽等多種資源富集一地,為全國少有,對后續產業對接極為有利。關中以煤為主的“渭北黑腰帶”,有條件建成陜西省又一重要的能源基地。陜南集中了全省60%左右的水力資源,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潛力巨大。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從目前進行的海相油氣資源勘探看,有望找到新的油氣資源。
近年來陜西能源步入高速開發期,一批重大能源項目相繼開工建設,2006年全省原煤產量1.5億噸,居全國第四;石油產量1988萬噸,居全國第四;天然氣產量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三。在國家能源發展全局中,陜西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6年全國西電東輸總量中陜西占到12.8%;西氣東輸總量中陜西占到34%;北煤南運總量中陜西占到21%。國務院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神東、榆神、黃隴3個全部或部分在陜西。據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介紹,目前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已重點實施50個煤化工、石油化工和電力重大項目,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初顯成效。預計到2010年,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將形成年產2000萬噸原油、2000萬噸煉油、100億立方米天然氣、2億噸原煤、400萬噸甲醇的生產能力,初步建成中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能源開發存在四大突出矛盾
在存在巨大潛力的同時,陜西的能源開發也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有關專家指出,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來要求,陜西省能源開發必須在戰略上處理好以下四個突出矛盾:
一是后備資源不足、開發浪費嚴重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矛盾。陜西能源資源探明程度不高,煤炭精查儲量僅占保有探明儲量的10%,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僅占探明地質儲量的16%,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占探明地質儲量的56%。特別是石油,盡管每年能增加幾百萬噸的儲量,但儲采比呈逐年下降之勢。與此同時,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又造成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石油采收率不到20%;煤炭回采率平均約40%,與國家75%的標準有較大差距,吃肥丟瘦、采厚棄薄、挖淺甩深的掠奪式開采問題突出。按照全省目前的探明可采儲量與當年開采量和回采率匡算,石油可開采8年,天然氣可開采30年,煤炭可開采300年。
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陜西省一次能源構成中原煤占到75%,粗放型的煤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首先是一些煤礦采空區山體崩塌、地表塌陷。神東公司6個大礦形成采空塌陷面積52平方公里,16個村、1830戶、6394人受災。其次是煤炭開采使部分地下蓄水層、防水層被破壞,給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后果。神木縣10條地表徑流斷流,嚴重地區地下水下降2-3米甚至更多,致使當地群眾飲水困難,糧食減產,樹木枯死。
三是化石類能源大開發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慢的結構性矛盾。“十五”期間,陜西一次能源開發投資總額中,煤炭占15.6%,石油和天然氣占78.3%,而水能僅占6.1%。在目前能源續建項目投資中,化石類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之比為10:1;在32個新開工項目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項目沒有一個。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局限于農村沼氣建設,累計建沼氣池也只有37.5萬戶,生物柴油、秸稈發電、太陽能處在開發利用初始階段;地熱能多用于一次性洗浴;風能、核能的開發利用尚待起步。
四是資源開發規模持續擴大與深度加工、關聯帶動滯后的矛盾。2006年全省煤炭80%以上以原煤直銷進入市場,調往省外的占66.7%。重大煤化工項目大部分處于前期準備階段,“十一五”能建成的只有5個。石油化工型深加工項目很少。與能源開發緊密相關的裝備制造、材料工業等未能抓住機遇,乘勢跟進,能源基地建設需要的先進設備和材料基本從東部和國外采購,因而陜西省一次能源開發投資帶動效應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以上。
——統籌協調實施能源開發
針對陜西能源開發面臨的矛盾,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等專家建議,解決陜西能源開發的突出矛盾,要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當前和今后應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應對:
首先是統籌能源開發與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好“第五能源”。要把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為與煤、油、氣、電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把能源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導入節約型和環保型軌道。
其次是統籌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多元發展。在對化石類能源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的同時,不失時機地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如煤層氣開發就是提供清潔能源、減少瓦斯事故、保護大氣環境的除害興利之舉,應利用國家政策支持,以韓城、銅川等高瓦斯礦區為重點,先抽采試驗,再產業化開發,同時大力發展風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
再次是建立可持續發展基金,完善資源和環境補償機制。建議借鑒國家在山西試行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的做法,試行在陜西征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治理生態環境、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和重點企業接替產業發展、解決因煤引起的社會問題三個方面。同時要通過地方立法完善資源和環境補償費征收制度,逐步實行按動用礦產資源儲量計征資源補償費和環境補償費。
第四是以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為主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加工深度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附加值。以煤為例,一噸原煤利潤在100元左右,發成電利潤在500元左右,轉化成甲醇、二甲醚附加值將增至1000元以上,進一步轉化為烯烴利潤空間將達到5000元。應在適度發展煤電和載能工業的同時,把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最后是建立陜西能源預警系統,加強科學監測和管理。目前省內存在較大監測盲點,應盡快建立能源預警系統,包括能源供需預警、能源價格預警和能源安全預警。及時幫助相關部門和企業做好應對能源供需變化和價格波動的準備。實時搜集和檢測瓦斯濃度、CO濃度等風險信息,及時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