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記者從全國新型煤氣化技術發展委員會和全國化肥工業信息總站獲悉,我國大部分在用的煤氣化技術的技術保證值和72小時考核指標中,都缺少水資源消耗量和廢水污染物濃度(氨氮、COD)等必要的環保指標,能源消耗綜合指標也不夠充分,80%新型煤氣化裝置缺乏節能減排考核,亟須加強。
全國化肥工業信息總站常務副站長鄭偉中介紹說,工信部《先進煤氣化節能技術推廣實施方案》的發布,以及近年來我國氮肥、甲醇和煤化工生產原料的結構性調整,加快了以粉煤加壓氣化、新型水煤漿氣化等關鍵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煤氣化技術的應用。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1年底,氮肥、甲醇行業的加壓煤氣化爐共投運了136臺,包括殼牌爐、航天爐、GSP3種干煤粉爐,以及GE爐、多噴嘴爐、清華爐、多元料漿4種水煤漿爐。其中用于合成氨企業的有51臺,用于甲醇企業的有85臺。再加上已有的94臺水煤漿氣化裝置,20臺干粉加壓氣化裝置,以及已陸續投運的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新型煤化工產品和煤制合成氣的新型煤氣化裝置,這都對企業氣化和凈化工藝達產達標、不斷提高裝置的運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鄭偉中卻表示,目前國內多家企業投運的先進煤氣化技術,仍有許多裝置未能達到設計指標,有的原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比較高;有的項目疲于建成投產,無力顧及節能減排。新型煤氣化企業在竣工投產后,缺少必要的分段和全系統考核,沒有形成低消耗、低成本、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
為此,業內人士建議,新型煤氣化裝置加強環保和能耗指標考核,是鞏固“十一五”節能減排成績的重要措施,也是氮肥、甲醇行業“十二五”原料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當前在開好管好已經建成的煤氣化裝置的同時,亟須建立健全新型煤氣化裝置能耗標準和排污統計辦法,科學制定先進煤氣化技術節能減排評價標準和應用規范,為相關技術項目的能效評估、監督管理、竣工驗收等工作提供考核支撐。
(原標題:八成新型煤氣化裝置缺節能減排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