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與工業污染有密切聯系。15日國家電監會發布的一條消息,令人看到了污染治理的希望。
據電監會監測,2012年我國共消納清潔能源電量106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5%,占全部上網電量的21.4%,較去年同期提高3.9個百分點。其中,水電86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9.3%,核電9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6%,風電10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5%,太陽能發電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4.4%。
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
與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相比,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是清潔能源的鮮明特點。
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6000千瓦及以上供電標準煤耗率(326克/千瓦時)計算,2012年我國消納的清潔能源電量減少了近3.5億噸的標準煤的燃煤消耗。而實際上,我國還有不少6000千瓦以下的燃煤機組,這些機組的煤耗率更高,2012年清潔能源電量所減少的標準煤消耗量肯定超過3.5億噸。
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11.4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24890萬千瓦,同比增長6.8%;核電1257萬千瓦,同比增長0%;風電(并網)6083萬千瓦,同比增長31.6%;太陽能發電(并網)328萬千瓦,同比增長47.8%。
僅用了短短10年的時間,我國水電就實現了水電總裝機規模比新中國成立50年的總和翻一番的超越。2004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億千瓦。僅用5年半時間,我國就走過了美國、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實現了風電從200萬千瓦到5000萬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是我國清潔能源的發展后盾。在風電領域,我國已具備1.5兆瓦以上各個技術類型、多種規格機組和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基本滿足陸地和海上風電開發需要。在光伏領域,我國已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制造產業,早在2010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就占到全球光伏電池市場的50%,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發電制造產業鏈。在核電領域,我國已經形成了三代核電AP/CAP系列批量建設的條件以及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初步走在世界三代核電應用和創新的前列。
清潔能源發展瓶頸不容忽視
清潔能源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近年來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棄風日益突出,當前光伏產業全行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以及日本福島核事故再次引發核電安全爭議,這些都令人擔憂清潔能源的未來。
國家電監會副主席王野平說,盡管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發電取得成就顯著,但面臨的發展瓶頸也不容忽視。
王野平認為,當前我國風電發展主要存在五個問題:一是風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不協調加劇了部分地區風電消納受限;二是風電建設速度與電網建設速度不同步加劇了部分地區風電運行受阻現象;三是部分地區風電本地消納市場空間有限,外送輸送通道能力不足,既不能就地消納,也不能及時送出;四是部分地區電力系統調峰問題較為突出;五是促進風電消納的市場和各類電源協調運行機制尚不健全。
解決這些問題,王野平建議從六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加強風電電源、電網統一規劃;二是加快風電項目、輸電工程的配套核準、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和優化風力發電調度工作;四是建立靈活的市場機制,協調風電與傳統能源矛盾;五是多措并舉,發展電力負荷,改善電力系統負荷特性;六是進一步完善價格財稅政策,健全風電發電激勵機制。
太陽能發電發展主要存在五個問題:一是光伏電池產能嚴重過剩,布局不盡合理;二是光伏產品過度依靠外需,國內市場應用規模有限;三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發展緩慢;四是資金支持力度不夠,補貼機制有待完善;五是光伏發電相關管理、運營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有待完善。
王野平建議從三個方面著手解決太陽能發電發展瓶頸:一是著力擴大和推進國內應用,完善光伏發電應用的政策和市場體系;二是積極采取多種方式鞏固國際市場份額,增強國際競爭力;三是積極推進光伏制造產業調整升級,不斷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新能源發電前景廣闊
清潔能源的發展,為我國保障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處于中等水平。截至2011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僅為8%。
依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力爭新增投產風電超過7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超過20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超過1000萬千瓦。爭取到2015年,全國風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超過2100萬千瓦。經過努力,全國風電裝機可望達到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