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結束對埃及的正式訪問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開羅舉行記者會。發布會上,針對有記者提出的“有輿論說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系就是為了石油,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搞‘新殖民主義’”的問題,溫家寶總理指出,中國同非洲幾個國家有石油貿易,這些合作是公開的、透明的,也是正常的、互利的。溫總理還強調,去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不及某些大國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問題,實際上透露出在中非關系發展大局良好的形勢下,還存在一些消極或不利因素。特別是近年來西方一些媒體竭力渲染中國威脅論,誣稱中國不擇手段攫取非洲石油,中國正在成為非洲的新殖民者等等,對國際社會理解中國對非政策,對中非之間的理解互信產生某些消極影響。
中國的能源問題之所以引人注意,并且被某些大國惡意扭曲成世界能源緊張的主因,毫無疑問有著深層次的政治和經濟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溫家寶總理此次非洲之行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加強和深化中非關系,謀求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和經貿合作上的進一步發展,涉及雙邊經貿、農業、文教、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合作,但能源問題依然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話題。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但對外石油依賴度是比較高的,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去年,我國產油1.75億噸,凈進口原油1.17億噸,對外依賴度達到40%。到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賴度估計要超過50%。
在這種大背景,中國海外找油的步伐在進一步加快,而國外某些國家叫囂“中國能源威脅論”的聲音也在不斷加大。因此,如何明確我國能源外交的目標并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獲取我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能源資源,就成為我國能源外交的重要任務。
首先,中國能源外交追求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和合作性的。多元化首先意味著進口來源地的多元化。我們不僅要從中東進口石油,也要從俄羅斯、中亞、拉美、非洲等地進口;其次是方式多元化,不僅買現貨,還要買期貨,不僅要買,還要開采,要修管線;再次是能源品種多元化,既要引進原油,又要引進成品油,既要引進天然氣,還要引進液化天然氣。在這些多元化的元素中,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具體工作,比如說中石油、中海油參股國外石油公司、參與國外石油開采等等,從哈薩克斯坦修建的石油管道已經開始供油等等已經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而加強包括比如開采、加工、節能,甚至是非傳統能源的開發等方面的合作,也是我國在能源外交當中應該予以關注的問題。
其次,我們還必須注意到,新時期的國際能源合作還應該有新的能源安全觀,即國際能源合作是不可分割的,是共同的,一個國家受到的能源威脅一定會影響另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世界各國需要通過合作保證國際石油供應穩定。基于這種考慮,未來的國際能源合作應該是互利、共贏的。單方面獲利而使其他國家利益受損的事情只會得不償失。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